第890章 死人比活人有用 眨眼,便到秋天了,白露已过,秋风开始吹拂汴京城。 不过两三天,汴京城的气温,就下降了七八度。 赵煦身上穿着的常服,也从轻便透气的夏衣,换成了厚一些的秋衣。 衣服的颜色从白色,变成了褚黄。 今天是例行的体检日。 所以,向太后下诏辍朝一日,专门留在保慈宫中,守着钱乙体检。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身体检查——测量身高、称量体重、听诊心跳次数、脉搏等项目,并将相关数据一一记录到一个专门的小册子上后。 钱乙便拿着历次体检,记录下来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脉搏、三餐用量对比起来。 “如何?”向太后紧张的问道。 钱乙在仔细的对照之后,就拜道:“奏知娘娘,官家龙体,比之上次,又好了一些。” “不止身高,又长了一寸,体重也增加了两斤……” “尤为可喜的是,官家的呼吸频率、心跳次数、脉搏,在熟药所所统计的汴京同年男子中,也达到了中上水平!” “可见,官家旧疾应是无大碍了!” 向太后听完,顿时欢喜起来。 赵煦也是极为高兴的握了一下拳头,心道:“总算不枉我这三年来的每日坚持锻炼以及不惜代价的推动大宋的医学事业发展了!” 赵煦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在即位后,就命钱乙,效仿现代医学的病例制度,为他自己的身体健康、用药等情况,建档立册。 其后,为了拉拢人心,又将这个制度,普及到了在京待制以上大臣。 这个政策,效果奇佳。 许多大臣的身体健康,都得到了改善。 崔台符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本来,按照赵煦上上辈子的轨迹,他此时应该已经病重难治了。 但入京后,在太医院的太医们的精心调理下,加上律学事情不多,让他得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于是至今都是活蹦乱跳。 除了定期体检和对身体情况建档立册外。 赵煦做的最大的一个事情就是,借着已有的福田院以及熟药所这两个福利机构,以南征归来的实习军医们为基础,在汴京城开设了大量的熟药所。 这些熟药所向底层的汴京百姓,提供最基本的医药供给。 大量的廉价熟药制剂,被推向市场。 虽然说,赵煦的本意,是因为担心瘟疫在京城中流行,进而影响到他自己的小命。 但,这依然让汴京人受益无穷。 这也是赵煦在坊间,名声特别好的缘故之一。 那些定期到福田院义诊的实习军医,那些熟药所内,坐诊的太医官,以及,一包最低十几钱,贵不过百来钱的,各种风寒熟药药丸,即使是最底层的汴京百姓,也能买得起。 虽然这些熟药,主要都是些治风寒感冒的成药。 疗效也是不一。 可胜在廉价易得啊! 譬如今年夏天,汴京城爆发了一场流行性的风寒感冒。 但,最终,死亡的病例不过数百人。 且多以老弱为主,青壮年几乎无一死亡! 这简直就是奇迹! 过去,像这样的疫病流行,只要爆发,哪次不是几千上万的死?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 除了有药外,可能更多的,还是贾种民领衔的街道司,在汴京城的公共卫生上,成绩斐然! 街道司,靠着向汴京商户和豪宅的主人,收取各种物业费、卫生费,然后雇了几千的老人、妇女。 每个月给他们发两贯钱,并管一顿午饭,让他们去打扫街道卫生、清理粪便以及各种生活垃圾。 这使得汴京城的卫生情况,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 街道上,再也没有各种牲畜粪便堆积的情况,各厢坊的水渠里,也再也见不到,蚊蝇乱飞,恶臭无比的事情。 此外,可能也有元丰八年的旱灾以后,苗授率领三衙禁军,在汴京城里,大量凿井的缘故——苗授带着的凿井队伍,在两年中,凿了上千口水井。 虽然,其中大部分的水井,被这些家伙,拿来当成了营生,做成了长期买卖。 这使得坊间闲汉们在‘三班吃香,群牧吃粪’的俗语后面,又加了一句‘三衙吃水’。 可现代的实践已经证明,干净的饮水,对居民的健康,至关重要! 除了这些举措外。 赵煦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在去年下半年下令,要求太医院,定期给在京京朝官以上的官员的孩子也做体检。 当然,这些人就不可能像赵煦以及大臣们接受的体检这么详细。 只是简单的测量身体、体重,检查呼吸、心跳、脉搏等基本情况而已。 而且,也都只是当成了数据。 可这依然是救了无数孩子的命。 在中古,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胜过一切灵丹妙药。 这也同样是,很多中低层的大臣们,对赵煦无比拥戴的原因之一。 自实行这个政策以来,在京官员的孩子的夭折率,大大降低。 古人拉拢人心,不过是解衣衣之,推食食之。 而赵煦是直接派人,定期给官员的孩子体检。 这是什么? 天恩浩荡啊! 等于所有人,都欠赵煦一个救子/救孙的恩情——天子遣医问诊,治病于未病。 于是,汴京城中有大量的官员,尽管连赵煦的面都没有见过。 却对赵煦感恩戴德,忠心不已。 因为,在他们心中,赵煦已对他们施恩了。 而且是大恩! 尽管,赵煦的本意,只是想要统计数据,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的小命。 可这些政策,却在无形中,为他积累了,数之不尽的名望,收拢了数不清的民心、官心。 这也是庆寿宫,再不能御殿听政的原因。 从上到下,有着数不清的人,不想也不愿庆寿宫的老太太出来讨人嫌了。 他们只想着,赵煦快快亲政! 因为,在这些人的心里面,有着这样一个逻辑——官家现在还未亲政,我等就已受恩如此! 官家若是亲政了,大家伙的好日子,岂不是马上就能来了? 赵煦从钱乙处,要来了这次体检后的副本,细细的看了起来。 越看越欢喜。 因为,根据钱乙的体检,他现在无论是呼吸还是心跳、脉搏、身高、体重,都已是和健康人的同龄人无二。 甚至,一些数据,比不少同龄人还要好! 上上辈子,因为童年的旧疾而早夭的阴霾,似乎正在远离。 坚持下去,怎么着,这一辈子的寿数也该与仁庙齐平,甚至超过仁庙的寿数,活到六十! 若能活过六十…… 赵煦忍不住心潮澎湃,开始了幻想。 没办法! 六十岁,对文彦博这样的长寿冠军来说,只是起点。 但对老赵家,却是遥不可及的天花板! 太祖皇帝这样的马上天子,尚且未及六十而崩。 从太宗开始,赵官家们的身体就一代比一代拉胯。 赵煦上上辈子,更是英年早逝。 所以,没有人比赵煦更重视养生和健康。 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他是可以不惜血本的。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放下手里的体检报告,赵煦对钱乙道:“钱爱卿,侍奉朕已有三年了!” “三年来,爱卿事必躬亲,朕都记在心中!” “如今,朕身体大好,卿功不可没!” 他看向向太后,道:“母后,我欲使钱卿改文资……母后觉得呢?” 向太后自不会拒绝,微笑着点头:“六哥说的是!” “确实是该好好恩赏钱太医!” 钱乙听着,无比激动。 当即就顿首拜道:“臣谢官家、娘娘隆恩!” 在大宋朝,对文臣之外的大臣的最高赏赐,就是特旨许其改换文资。 更不要说,钱乙只是一个伎术官出身的太医了。 赵煦看向钱乙,说道:“故事,东班诸官,若换文资,循例当降等……卿可愿意?” 钱乙那里不愿意,连连顿首。 赵煦见着,便命人去中书省传旨,命当值的中书舍人,草制钱乙从东班诸司,转叙文臣官阶的制词。 钱乙自是千恩万谢,连连顿首。 赵煦瞧着,则是在心中,叹了口气。 “欲使伎术官为正途……任重道远啊!” 不过…… 也不是完全没有空子能钻。 “正好,明日吕惠卿要入宫……我可以与他吩咐一下,叫他在熙河那边,给伎术官的升迁,开一个口子,发明几个专门给伎术官的差遣!” 只要开了口子,有了缝隙。 那就可以,通过这些缝隙,慢慢打开伎术官的上升通道。 “此外,明年的科举之中,也能做些文章……” “司马光临终时所上的遗表,或许能发挥出奇效!” 赵煦眨着眼睛,想起了司马光。 司马光临终时,口述了遗表,由范祖禹执笔记录下来,最后报呈到了赵煦这里。 而其遗表内容,自然是和他一直以来的主张一脉相承。 主要是对朝政、天下、政策,都提出了他的看法和意见。 只是呢,这些都不重要。 因为,司马光的这些理论和看法,都是基于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 而且,也都不一定对! 甚至都不一定符合实际! 只是他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而已。 可…… 司马光的遗表内,却有着许多,赵煦可以借用的东西。 譬如说,针对科举改革,司马光认为,现行的科举,太不正确了! 只考经义,使得国家在人材选拔方面,出现了大问题。 故而,他建议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那,要怎么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呢? 答案是绕开现行的科举制度,开制科! 或者,在科举现行的体制下,增加几门选用人才的考试途径。 总的来说,其实就是司马光当年提议的‘十科取士法’那一套。 而十科取士法,是标准的旧党意识形态挂帅。 但,问题是司马光现在已经死了! 死人,不会说话,不会反对,不会抗议。 怎么解释,怎么理解他的那些文字,就完全是看活人的需要了。 赵煦是完全可以,打着司马光的旗号,来搞科举改革。 比如说…… 在科举之中,开一门格物科,专门录用格物进士。 有人反对,就把司马光抬出来——肿么,你想反对司马温公的遗表吗? 当然了,若明年就直接在科举中单独开设格物科,可能会面临,没几个人能报考的窘境。 可是,若抬高明算科、明法科出身的进士的地位和初授官阶呢? 比如说,让明算科、明法科进士的前三甲,视同进士及第呢? 然后,再在初授差遣时,让吏部专业对口的安排相应的经济/刑狱方面的差遣。 想到这里,赵煦就笑了起来。 “果然啊!” “死人比活人好用!”
下拉加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