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章 对向太后暗示曾布不忠(新年快乐) 赵煦回到保慈宫的时候,向太后刚好送走一位入宫觐见的向家命妇。 赵煦问了左右,知道那命妇是权京西路转运使向宗旦的发妻王氏。 “向公美?曾布的儿女亲家吗?” 赵煦沉吟一声,却是想起了,他上上辈子,曾布之所以后来背刺章惇,倒戈向太后,支持立赵佶那个混账。 根基现代所看到的史料,就是因为这个儿女亲家的关系。 曾布是想的挺美的。 扶立赵佶,既能打倒章惇,又能得到拥立之功,还能通过自家和向家的姻亲关系,稳固权势。 他唯一想差的一点是——赵官家们,不止自己的寿数很有问题。 赵官家们的太后们,也是如此。 自章献明肃以降,从没有寿数能过六十的。 所以,他只得意了一年,随着向太后崩逝。 他也迎来了清算。 面对蔡京的攻击,他左支右绌,终于是败下阵来。 善泳者溺于水,背刺的人,终于迎来了背刺。 这样想着,赵煦就假意的问了一句在自己身边的保慈宫尚宫安慈佑圣夫人张氏:“夫人,我听说,京西路转运使宗旦似乎与当朝执政曾相公,有着姻亲?” “是……”张氏听到赵煦的问话,下意识的答道。 “曾相公是如何与母后家结的亲?”赵煦问道。 “却是元丰元年的事情了……”张氏作为向太后的贴己人,对这些向家家事,了如指掌,她轻声说道:“那时,曾相公为先帝拜为广南东路经略,权京西路转运宗旦彼时在广南东路为转运副使兼都官外郎……两人因此交好,互换庚帖,后来就顺理成章的,结为了儿女亲家……” “曾相公将其第三女,嫁与宗旦子子莘……” “这对夫妇恩爱的很,成婚不过十年,就已有了二子一女……” 赵煦听着,心道:“这就对了!” 曾布自元丰元年后,仕途重新有了起色。 这背后想来,是向家使了力的。 大宋的这些勋贵外戚们,可都是很舍得投资的。 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现代的风险投资家们的意识。 在多数时候,这些人其实是更愿意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的。 他们投资(嫁女儿)的时候,是真的做到了看人,而不看家世。 大宋不知有多少寒门读书人的第一桶金,就是来自那些高门大户。 这些人就是靠着妻子的嫁妆,才撑到了功成名就的那一天。 正是因此,汴京城里才有那么多的汴漂,恋栈不去。 好多人都是宁肯饿死在汴京城,也不肯回老家。 因为,这些人真的见过,甚至就是他们认识的人——之前还是个穷措大,在老家连媳妇都娶不起。 但,一朝得了人赏识。 一下子就能娶到一个美娇妻,外带一大笔嫁妆。 而且,这种奇迹,是每年都有的。 甚至可以说,每个月都在发生! 譬如,在太学外面,就常年停着一大批马车,车上都坐着来自汴京各大勋贵家的世仆。 这些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替自己的主人观察、记录,太学的太学生们的言行、相貌、人品以及名声。 故此,这些马车被人俗称为‘择婿车’。 每天,都会有太学生们,在这些马车附近晃悠,甚至是如同孔雀开屏一样的表演。 以求可以得到车上人的赏识,将之引荐给那些勋贵。 当然有时候,太学生们的表演,招来的并非是想要东床快婿的泰山,也有可能是想要一个精壮小伙的贵妇……或者是想要借种的富商…… 比方说,章惇年轻的时候,就被人拐进了一个院子里,差点当了配种的种马…… 想到这里,赵煦忽然就想起了,他在现代见过的一些事情。 那些艺校门口,停着的豪车,车顶上放着的饮料。 而做这种事情的,不仅仅有富商、二代。 还有富婆…… 所以啊,曾布当年落魄被贬之时,在向家人眼里,这就是属于一个投资良机了。 在这个时候,安排一个旁支去接触、交好,再结为儿女亲家,然后利用这个身份,帮曾布翻身。 一旦成功,好处不可限量! 事实也是如此! 如今曾布被拜为执政,更受命主持审理府界胥吏乱法诸案,出尽了风头! 向家的这笔投资,也等到了回报的时候。 其中利益,何止十倍?! 张氏看着赵煦沉吟的神色,低声问道:“官家在想什么?” 赵煦摇头道:“没什么……只是有些感慨……” “嗯?” “我一直以为,曾相公是太母的人……”赵煦平静的说道。 张氏眉毛一挑,微微躬身:“官家此言差矣!” “天下臣子,皆官家臣子!” “也对!”赵煦微笑着点头:“都是我的臣子……” “可知人知面不知心……” “谁是忠臣?谁是奸臣?” “谁是良臣?谁又是会误国误民的佞臣?” “我到现在都还不知道!” 张氏若有所思的低下头去,诺诺的说道:“此治国理政之要也!” “臣妾妇人,并不懂得,只是臣妾曾听娘娘说过,朝廷用人,应该‘听其言、观其行’……” “善!”赵煦颔首:“母后教诲的是!” “我还应该多学习,才能掌握好治国用人的要诀。” 张氏诺诺再拜,不敢再和赵煦说话了。 …… 向太后靠在坐褥上,静静的听着,张氏的汇报。 良久,她睁开眼睛:“六哥真这么说过?” “是……” “看来,六哥对曾相公有意见啊!”向太后悠悠的说着。 张氏不敢答话,只默默的低着头。 向太后却自语着:“这孩子从来心思深!” “这次怕是,特意要借你之口来告诉我……他对曾相公的不满了……” “这是让向氏与曾相公保持距离啊!” 张氏自然不敢答话。 向太后却看向她,道:“我以为,向宗旦不可以再担任京西路的差遣了!” “远放吧!” “正好,潭州那边缺知州,让他准备一下,去潭州赴任吧!” “诺!”张氏盈盈一拜,领下任务。 向太后则继续靠到坐褥上,慢慢的闭上眼睛,开始了遐思。 荆湖南路的潭州,自熙宁以来,就一直承担着朝廷经略、稳定荆湖的重任,并作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方向的军事行动的后勤支点。 去年,章惇南征,朝廷就急调曾在元丰年间,担任过潭州知州、广西转运使的名臣谢景温,重任潭州知州,做好章惇的后勤保障。 正是在谢景温的努力下,潭州永丰场的铸钱,才能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广西、交州,为大宋稳定岭南,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金融支持——元祐元年至今,潭州的永丰场以及广南东路韶州的岑水场的钱监,奉旨意将矿冶所产的全部官铜,都铸成了制钱(既有矿税所得,也有和买所得)。 而这些制钱的数量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两百万贯。 正是这些铸钱的流入,让广西方向不再缺钱。 也让高遵惠等人,能在交州,大肆扩张甘蔗种植。 如今,六哥有意,任命蔡京接替回乡守制的章惇为广西经略兼安南都护。 而蔡京是六哥心腹。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这个时候,让向宗旦去潭州,其实就给机会,让其与蔡京亲近、交好。 同时,也是让向宗旦远离朝堂,远离曾布。 将来曾布若真的被天打雷劈了,向家起码可以不受牵连。 …… 又过了两天,大理寺与御史台对府界胥吏害民、残民等案件的审讯,进入了最后阶段。 倒不是说,要出结果了。 而是,赵煦下达了诏命,要求案件就以目前涉案范围来审理。 没办法! 不限制一下的话,乌鸦们继续咬下去,就可能牵扯到朝中大臣。 到时候就不好收场了! 须知,就这么十来天,乌鸦们在大理寺里,靠着严刑酷法,锻炼成狱。 撬开了一个又一个胥吏的嘴巴。 府界内的豪族、强人,瞬间倒了大霉。 光是陈留县的典吏王德利谋逆一案,就让数位与之有姻亲关系的府界官吏下狱。 这些人又波及他们各自的姻亲,造成连锁效应。 不过半个月,就有十几位府界典吏、县尉、县丞被就地罢免或远窜外郡。 加上其他并案审理的案件所带来的影响,开封府府界十七县的县尉、主薄等传统属于地方豪族、强人世袭的官吏,几乎被清洗一空。 而受到这些人的影响,原本的府界诸县知县,也几乎都被波及。 不是被免官,就是罢任外郡。 于是到得如今,还能安稳的坐在自己位子上的人,都是经过了考验,有着政绩的能人。 这就是意外之喜了! “果是‘板荡见忠臣,疾风识劲草’!” 赵煦看着,王子韶整理出来的,经过风波后,依然在任的府界官吏名单,露出欣喜的神色。 因为,在这份名单上,他看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 比方说,太康知县李之仪,就是一个在这场风波中,被御史台的乌鸦们围着找茬,也没有找出问题的少数知县。 此君,可能很多人不熟。 但是,他写过的一首词,大部分人应该都听过——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对,就是那句在网络上大火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的作者。 也比如说阳武县知县赵挺之。 这位就是后来大才女李清照的舅公(公公)。 也算是赵煦的老熟人了。 在赵煦的上上辈子,绍圣、元符时代,非常活跃。 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要职,算是赵煦身边的人之一。 根据赵煦在现代所知的事情,他后来在赵佶朝,被拜为宰相,属于是蔡京的对头。 当然了,现在他只是个小虾米。 连蔡京的项背都望不到,甚至可能都没见过几次蔡京。 而且,他也是个倒霉孩子。 本来去年,他入京待阙,就被选到了学士院去参加馆阁试,只要考中了,就可以被授予馆阁贴职,直接人生起飞 结果,当年的学士院馆阁试,闹出了张璪-林希私相授受的弊案。 旧党义愤填膺,新党内的张璪政敌们更是落井下石。 后来更是又出现了,苏辙主持的馆阁试题目疑似‘诋毁列圣、诽谤先帝’的案子。 一时间,朝野闹得沸沸扬扬。 赵煦被他们吵的脑壳疼,索性一刀切,直接下诏当年的馆阁试成绩废除,并不再重考。 赵挺之顿时就坐蜡了 好在,他政绩不错,加上他是新党的青壮派,曾被王安石点名表扬过。 所以,他到了吏部,就被王子韶看中了。 在王子韶的运作下,他出任了阳武知县。 却没想到,才任阳武不过一年,就出了府界胥吏阴谋串联谋逆案。 他差点就被人抓到了汴京来审理。 好在他政绩硬,而且,没有被人抓到鸡脚,所以顺利过关。 除了这两个人外,其他十五个府界知县,全部被免官或者贬黜。 足以见得其含金量! 而府界十七县的胥吏之长们,在这场大清洗下,所剩者也是寥寥无几。 很多县,如今是知县、县尉、押司、主薄一锅端。 所以,能够撑到现在,依然在任的那几个官吏,也就有了被赵煦看到名字的机会。 “扶沟县押司赵士诚……” “襄邑县主薄王永……” “东明县县尉李思武……” 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 但他们能够撑过这次府界大清洗,那就证明了,他们是经过了考验的金子。 所以不仅仅,其名讳直达天听。 他们还将得到,被赵煦亲自招试的机会! 只要面试过关,一飞冲天,指日可待! 放下手中的札子,赵煦看向王子韶,与之吩咐道:“吏部,李之仪、赵挺之用事勤勉,政绩斐然,立场坚定,朕甚嘉之!,其各减三年,并特旨授集贤校理!” “诺!” “至于……其他诸官……”赵煦道:“吏部安排个时间,都招入京中,先在吏部,由吏部试其等刑名钱谷等事,若其等果有才干,朕将亲试之!” “若其依旧能过,朕何吝赐进士出身?” 在大宋,出身,是决定一个官员上限和天花板的关键。 而一个进士出身,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条登天之阶。 因为,能赐给他人进士出身的,只能是皇帝! (本章完)
下拉加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