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冯京:这圣眷,老夫必得之! 赵煦静静的听着张方平与冯京,在他面前描述的‘熙、丰故事’。 一边听,他还一边露出神往之色。 仿佛沉浸在这两位元老所描述的先朝故事中。 大宋英文烈武圣孝皇帝的光辉,灿烂夺目,光耀世人。 赵煦听着,泪眼婆娑,眼眶微红,完全被先帝的圣德所感动! 待两位元老说完,赵煦就哽咽着道:“皇考之德业……实光耀天下,润泽四海……以朕之微德凉薄……怕是此生也难及万一了……” 说着,他就起身走下殿阶,来到殿上,来到两位俯首于殿中的元老前。 他亲自将两位元老扶起来。 “还请两位元老教朕……” “如今开封府胥吏一事,该当何解?” 少年官家,在两位元老面前,拱手而礼。 一直端坐在殿中一侧屏风后的起居舍人黄寔见着这景象,一时呆住了。 恰在此时,一缕阳光,从窗台缝隙之中照进来,落在了黄寔身前的书案上。 夏日的阳光,灿若黄金。 恰如此时此刻,殿中的天子与元老! 黄寔感觉,自己仿佛走入了史书中的传奇时刻。 那周公营造洛邑成功,成王亲自来到洛邑,向周公请教治国理政的时刻。 书云: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又云:明保予冲子,公称丕显德! 四十五年前的庆历二年殿试,二十一岁的王安石在自己的卷子上写下了:孺子其朋四个字。 意图劝谏仁庙,重用老臣,亲近贤臣。 不料因此犯了忌讳,到手的状元飞了,名次落到了第四名。 四十五年后的今天,在这福宁殿上,却出现了二十一岁的王安石,曾希冀看到的场面。 天子圣明,折节下殿,问政于元老。 而元老股肱,倾其所有,辅佐天子,献言献策。 黄寔头皮发麻,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情绪,提笔沾墨,在起居录上,开始记录…… …… 殿中,张方平和冯京被扶起来后,他们近距离听着赵煦的话,感受着赵煦的语调,也感受着眼前的少年所传递出来的渴望与期盼。 尽管他们现在都知道,这其实多半是装出来的。 因为面前的这个少年官家,其实非常非常有主见! 只是这些东西,都被他藏了起来。 这是如今很多人藏在心中,不敢说出口的共识。 然而…… 哪怕是装的。 但…… 这情绪价值,这种在人格上尊重他们的做法,这种可以名留青史的时刻。 依然让两位元老动容。 即使是素来被人称作‘锦毛鼠’的冯京,也不能免疫! “老臣……老臣……”冯京掉下眼泪来:“何德何能,能得官家折节问政?!” “便是粉身碎骨,怕也难以报偿了!” “愿以余生,为陛下驱策,百死不悔!” 这话,冯京说的是真心实意。 不仅仅是感动! 更有利益! 他和文彦博还有孙固加上富绍庭、韩忠彦家已经组成了斗纽,准备买扑一个抵当所。 虽然买扑都有期限,买扑权的转手,更是司空见惯。 譬如汴京城的那三十六家正店,百年来转手了不知道多少次。 然而…… 正店的东主的换手率虽然很高,但隐藏在这些正店背后的勋贵,却是极少变动。 换而言之,买扑下一个抵当所,利益起码可以维持二三十年。 足够家族培养出第二代、第三代的高官来接班了。 这是真正的世家之基! 像这种机会,可不是什么时候都有,更不是什么人都愿意给。 至少,过去百五十年的赵官家,没一个肯给的。 只有眼前的官家。 这位如今在武臣勋贵外戚文臣们眼中的‘宽仁圣明天子’才肯给,也才舍得给! 桃之以桃,报之以李。 他冯京当然得报答! “至于陛下所问……”冯京在心中,只思虑一刻,便有了答案:“胥吏残民,自古以来便为弊病!” “圣朝开国以来,历代祖宗,皆欲澄清吏治……先帝便曾设仓法,予胥吏俸禄,欲以此安其心……又严肃法度,诏受俅者以严刑酷法!” “奈何彼辈,不读诗书,不知圣人经义,胸无仁义,心无道德,只知逐利……” 张方平微微侧头,听着身旁那头锦毛鼠在御前信信狂吠,在天子面前,一副社稷支柱,架海紫金梁的作态。 他的眉头就忍不住皱起来,心中更是暗骂了好几句锦毛鼠。 奈何…… 这锦毛鼠说的话,非常正确。 他一时间找不到机会插嘴。 直到,冯京说到胥吏们的弊病在于‘不读诗书,不知圣人经义’的时候,张方平终于找到了机会插嘴。 他微微躬身,趁着冯京说话的间隙,趁机道:“陛下,冯节度之言,老臣亦深以为然!” “彼辈未得圣人经义熏陶,无仁义道德,自然害民残民……故历代皆以为弊!” “然,自陛下登临大宝以来,纳贤才,用正人,命开封府以‘公考’录用吏员,自是之后,汴京城风气为之一变!” “君子正人充盈于有司官署,道德雅士进用于街巷闾里……” “百姓欢腾,士庶咸乐!” “老臣愚以为,今欲去胥吏之害,还府界太平,陛下当推恩开封府……命开封府,将公考之法,用于府界诸县!” “如此,诸县、镇内外,皆用读书人,进正气、退邪散……自然无有旧日之弊!” 冯京瞪大了眼睛,看向张方平,心中怒骂了一句:“张安道!” “汝竟敢将老夫要说的话说了!” “皓首匹夫!苍耳老贼!” 然而,他再怎么骂,也改变不了,张方平将他的风头抢走的事实! 微微抬头,冯京就看到了身前的少年天子,在听完了张方平的话后,眼带笑容,面若春风。 冯京咬了咬嘴唇! 心中千百个念头,此起彼伏! “官家的心思……吾知,张安道自然也知……” 当今天子即位后,所做的诸多举措中,如今被公认最有成效的,莫过于借助当年僧录司诬告蔡京案,进而开始的公考招录。 通过一个简单的考试辅以有司正贰官主持的面试程序,将那些滞留在京的士子,录入开封府系统,让他们充当基层官吏。 一开始,士子们扭扭捏捏,觉得有辱斯文,不愿参加。 舆论对此也有意见。 但随着朝廷下诏,规定经过公考招录的吏员,其身份不属‘吏’依然是‘士’。 理由是——士大夫以道德立身,用经术立命! 而公考,是以考试的方式,招录士人,为国效命,他们和开封府之间签的是雇佣契约。 所以,这是征辟! 与沿边的经略幕府征辟的士人一样。 你能说,诸路经略征辟的士人是胥吏吗? 当然不是! 他们依然是士大夫! 依旧可以参加科举,科举取得功名后,其授官磨勘,不仅仅与其他进士没有区别! 他们之前在幕府中的任职经历,按照规定,是可以被计入磨勘的。 所以,开封府所招录的士人,也应该和幕府幕僚们一样。 在这个政策推出来后,在京士子们纷纷放下了最后一点纠结,踊跃参加开封府的公考招录。 又能赚钱,又能增加履历,增长见识。 同时在开封府做吏员的经历,在将来中进士后,还可以被计入磨勘胥吏,等于提前磨勘。 于是,元祐元年开始,开封府和在京诸司的胥吏们的嚣张气焰,一下子就萎靡了起来,再不复往日的跋扈。 有司官员,更是开始频繁找这些人的毛病,挑他们的刺,想方设法的想要将这些占着茅坑的胥吏驱逐出官府,腾出位置来,招录士人。 毕竟,士大夫们天生就有爱人的能力! 有好处,当然要优先给自己人。 于是,到得如今,汴京城中的吏治可谓是发生了巨大变化! 种种弊政陋习,纷纷消失,风气也为之一变——倒不是招录进去的士子的道德水平,真就比胥吏们高多少。 实在是士人要体面。 许多事情,他们是拉不下那个脸去做的。 而且,相比较过去的胥吏,招录进来的士人们,基本都做着科举的美梦。 自然,没有人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葬送自己的大好前途! 何况,开封府给他们的俸禄,已经能养活他们。 汴京城的变化,自然是瞒不过人的。 不止是在京的大臣们,那些从地方入京的文武官员,也都为汴京城的吏治清明与有司办事的效率而惊叹。 自然而然的,在朝野舆论中,对公考模式的赞誉与推崇也就越来越多。 而当朝官家,从未掩饰过自己对这一他所发明和创造的‘公考’制度的赞许。 这一次,鄢陵县的案子一出现在汴京新报上,很多人就都意识到了,这或许就是官家,想要借机将公考制度推行到整个开封府的契机! 所以,张方平能想到这个一点也不叫冯京意外。 “如今,老夫想要压张安道一头,就必须提出一个官家想做,但又不好亲自说出口的政策……” 公考制度,官家是肯定要推的。 冯京看着自己身前的少年官家的面容,大脑全力开动起来。 他微微扭头,就看到了张方平那张老脸上露出来的叫他厌增的得意之色。 “吾可不像汝!”冯京在心中说道。 虽然,他和张方平的出身很相似——都是从寒门家庭中走出来的。 他十七岁时便因为丧父而家道中落,还欠下了许多债务,一度拮据到连房租都付不起,还被人当成老赖告到官府,几乎陷入囹圄。 张安平少年时,也是一般,据说连书和纸都买不起。 用的是别人写过的纸,读的也都是借来的书。 但,他和张方平又不同。 张方平的寒苦日子没过几天,就已终结。 因为他是应天府人! 而应天府,是大宋重臣们出知之地。 所以,他很快就被人看上了。 先后两任知应天府宋绶、蔡奇,都很喜欢他,将之当成子侄一样看待。 所以,自那以后,张方平的人生轨迹就完全变了。 冯京则不一样! 他在三元及第之前,在被富弼青眼相中之前,一直是个穷措大。 他饿过肚子,被人追过债,甚至几次差点下狱。 回忆着这些往事,冯京看向张方平的神色变了。 斗志在他胸膛汹汹升腾而起。 “张安道,汝可曾尝过,饥饿难耐,不得与人偷狗果腹的滋味吗?” “张安道,汝可知,连房租都拿不出,被人告到县衙,几乎下狱问罪的味道吗?” “汝没有!” 张方平十几岁就因为聪颖,而被宋绶看中、资助。 所以,张方平写不出‘韩信栖迟项羽穷,手提长剑喝秋风。吁嗟天下苍生眼,不识男儿未济中!’的窘迫。 所以,张方平也不可能有在县衙大堂上,众目睽睽之下,信步吟出《偷狗赋》的急智。 就算有,张方平也拉不下那个脸面! 他太端着了! 太清高了! 可他冯京冯当世,却是从污泥里爬出来的。 他曾在破庙中瑟瑟发抖,也曾在饥饿中偷狗吃肉。 一直蹉跎到二十九岁,他才终于中得状元,迎娶宰相女。 因为那些昔日的经历,所以他冯京冯当世,比谁都渴望成功,比所有人都更能拉下脸皮。 所以……他才有锦毛鼠的雅号! 想着这些,冯京的大脑,一片清明! “官家非常主!”他看向身前的少年:“非常之主,自当行非常之事!” 他脑海中闪过这个少年天子即位以来的种种举措。 从登基之初一直到现在。 同时,他也回味着,那个叫他至今依然懊悔不已的决定所带来的苦楚——当初,官家即位,他奉诏回朝,看到朝野的动向,感觉太过危险,于是果断混了个节度使的头衔,就直接撒腿跑到了洛阳,本意是想着在洛阳观望。 结果…… 这成了他此生最后悔的决定! 因为,当时选择留下来的人,每一个都赚到盘满钵满。 就拿身边的这个张方平来说吧! 他在留下来后,便被官家推崇、亲近,还许其特权,使其不仅仅可以参与国政,还经常被宰执们请到都堂顾问、参谋。 于是,这个已退居应天府数年,本已没有了政治影响力的老臣,竟死灰复燃,甚至更上一层楼。 一个提举元祐字典修撰使的差遣,就使其成为仅次于文彦博之下的元老第二人! 以至于如今,他回朝后,只能屈居对方之下,成为其的副手。 就这还是靠着文彦博的面子,才争取来的待遇。 不然…… 怕是直接查无此人! 想到这里,冯京就握紧了拳头。 “官家欲将公考制度普及到整个开封府……” “需要请老夫与汝来背书,还折节下问吗?”他看着张方平,在心中问着。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不需要! 给蔡京发一道手诏就可以了。 顶天了,让吕公著出面推动,通过堂扎的形式立法就可以了。 所以…… 官家想要的东西,肯定在这个之上。 而且,官家想要的,必然多少有些不合旧有的规矩、制度。 只有这样,官家才会这般! 也唯有如此,官家才会‘问政’于他与张方平。 所以…… “只要老夫能将官家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说出口……” “这圣眷……就是老夫的了!” “只要圣眷在身……未来的那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之大典的修撰使,就必有老夫的位置!” (本章完)
下拉加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