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0章 新军(2) 赵煦看着在自己眼前,肃立着的一个个沉默军阵,眼中闪过一丝欣喜。 他看了看簇拥在自己身边的那些御龙第一将的军将们,最后将目光停留在狄咏身上。 “狄卿,练兵甚好!甚好!朕甚嘉之!”赵煦赞道。 狄咏立刻拜道:“臣不敢居功!” “御龙第一将,能有今日,全赖陛下赐下阵图……臣只是依阵图,督促上下而已!” 说着,狄咏便深深俯首。 他如今,已是正任官。 而且是实权正任官——以秦州防御使拜御龙第一将都指挥使,并兼任天武、捧日四厢都指挥使,为三衙管军。 武阶升到他这个地步,下一步就该是调任侍卫亲军或者殿前司去喝茶。 接着一步一步的,沿着武臣官阶磨勘,最后接燕达、苗授的班,成为天下武臣之首。 但他的女儿,如今在宫中,就在官家身边。 等官家成年,他就是皇亲国戚了。 故此,狄咏知道他的人生未来道路——连去三衙喝茶这一步恐怕都可以省略,直接少磨勘二十年,快进到四十来岁就拜节度使,然后当个吉祥物。 天天在家钓鱼,闲暇的时候就出去踏青、游玩。 只在官家需要他的时候,出来露个面,告诉那些年轻人——看到没! 这就是榜样! 给赵官家卖命,富贵、官职,应有尽有! 这样枯燥无味,一眼可以看到底的日子,狄咏只是想想都是兴奋! 故此,狄咏将御龙第一将都指挥使这个差遣,当成了他在军中的最后痕迹。 他是发了狠的! 吃住都在军营! 日夜都盯着那些丘八,就怕有人不顾军纪,跑去汴京城吃喝嫖赌。 正是在他的严防死守下,御龙第一将,才没有在回京后迅速堕落、腐朽。 当然,为此,朝廷付出的代价也很大。 一个兵,平均每个月光是军饷和其他各种实发的物资,就超过了六贯! 同时,还要安排这些人的兄弟姐妹,在开封府有个差事。 此外,节庆红包也不能少! 高待遇才有高纪律! 不然,就是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 群臣听着狄咏的话,却都是窃窃私语起来。 “阵图?”许多三衙随驾的武臣,听到这个词,都是下意识的身体一颤,背脊一凉。 然后就顺从的低下头去。 他们这些人,哪个没受过‘阵图’的摧残? 便是燕达、苗授这种级别的武臣,也照样在年轻的时候,在向上爬的时候,遇到过两军交战正酣,眼看着就要分出胜负来。 这个时候,一骑紫色使者翩翩而来,送来了汴京城中的赵官家的最高指示——阵图! 于是,本来能赢的仗,稀里糊涂的输了。 本来能守的地方,莫名其妙丢了。 偏,不能有意见,也不能有牢骚。 还得说“官家圣明!”。 为什么输了?丢了? 因为“臣愚钝,难明圣意,至令陛下蒙羞,乞降罪!”。 这就是大宋武臣们,每个人或早或晚,都要面临的终极杀招。 一种比西贼铁鹞子还可怕的东西——阵图! 对大宋的武臣们来说,官家赐下的阵图,也很少有人敢违抗。 哪怕再不合理,他们也必须执行到底! 因为阵图本身,就是一种规训手段。 同时也是一种服从性测试。 是武臣们证明自己到底听不听赵官家指挥的依据。 上一个不听阵图,自行其是的人叫种鄂。 于是,种鄂再能打,再厉害,军功再高,又有什么用? 汴京城里的官家,始终提防着他,总是找着各种在其他同级别的武臣面前,不算问题的问题,拿他问罪。 终其一生,他的武臣官阶,都在不断起起落落中。 其死后,立刻被先帝借口他生前将印信给幕僚们使用一事,大做文章,整个种氏将门,几乎被统统打入另册,难以重用。 种家在鄜延路的数十年经营,更是一夜之间就被清洗干净。 直到当今天子即位,才通过启用种师道兄弟,使天下人知道,朝廷已经不追究种家了,这才让种家人重新有了出头之日。 有了种谔的例子在前,谁敢不遵阵图? 如今…… 当朝的官家,再次降下了阵图。 这如何不叫人震怖? 不过,这种震怖只维持了一秒,群臣就已经释然。 因为当今天子,在军事上的天赋,是有目共睹的。 去年,南征交趾也好,西讨西贼也罢。 诸般部署、指挥,都很得当。 他甚至,没有对前线降下过任何关于具体战斗的指示。 从福宁殿内降出来的旨意,只和后勤、赏赐有关。 所以,哪怕当今天子未来也会降下阵图。 应该不会离谱到,坐在汴京城里,根据半个月甚至更久之前的军报,遥控几千里外的前线大将,要求其遵照阵图用兵吧? 吧? 众人的心脏,被什么东西敲了一下。 在这刹那,他们原本坚定的信念,开始动摇。 实在是,赵官家们在这方面的记录,非常差! 偏,所有人都是规则内的一部分。 想进步,就必须乖乖接受这个规则。 文臣们就没有武臣这么多心思了。 他们都坦然的昂着头,听着狄咏的奏报。 在他们心中,天子赐阵图给大将,这是天经地义的。 何况…… 看看眼前之兵,那个不是魁梧雄壮?那个不是井然肃穆? 都是好兵啊! 就是…… “狄子佳的御龙第一将都指挥使,得趁早拿下才是!”宰执们在心中思量着。 从前,拱卫京城的侍卫亲军、殿前司和马步军的兵马,从元丰八年开始,就陆陆续续的跟着宋用臣去了河北、京东、两淮,现在又到了徐州。 于是,这御龙第一将就成为了如今汴京城内外,除皇城司的兵马外,唯一一支成建制的军事力量。 本来,文臣们还没怎么在意。 但,今日见到御龙第一将的军容、军貌。 他们就都开始提防起来。 毕竟,大宋朝是怎么来的?他们还能不清楚? 哪怕狄咏确实是忠心耿耿。 却也不能叫他继续长久留在这御龙第一将了。 得换人! …… 赵煦才懒得理他的这些文武大臣们心中的那些小心思。 他现在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他眼前的这支军队身上。 御龙第一将! 是他的近卫军! 在当初赐名的时候,便已经决定了的事情。 要将之打造成未来的类似中央教导团一样的部队。 故此,赵煦看向狄咏,轻声下令:“狄卿,开始吧!” “诺!” 狄咏再拜,然后起身,面向他面前的大军,轻轻挥手。 在他身后,中军将旗开始挥动,中军的营垒中,架起的大鼓也被力士敲响。 咚咚咚! 伴随着战鼓声,原本肃立于道路两侧的军阵动了。 然后…… 哒哒哒! 密集而有序的脚步声,从军营入口传来。 尘土飞扬而起,脚步声越来越响亮。 群臣循声望去,却见在军营入口处,左右两侧列队的两个军阵,在原地踏步。 然后,这两个军阵的士兵,就开始整齐的踏步而出。 他们穿着厚重的甲胄,踏着整齐的步伐,排着紧密的阵列,踏步而出。 就像一堵堵的高墙,井然有序的走向道中。 他们伴随着鼓声,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迈着几乎整齐的步伐,铿锵有力的沉默向前。 所有人目瞪口呆。 整齐的队列、如墙而进。 好似潮水一样,延绵不绝。 一队又一队的甲士,就如同一堵又一堵的高墙。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静静的看着。 从军营入口开始,一个又一个军列加入其中。 一堵又一堵的钢铁之墙,迈步向前。 他们沿着道路,向着中军方向,如墙而进。 所有人在此刻,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其徐如林! 是的! 兵法上所说的:其徐如林,在此时照进现实! 武臣们震惊了! “太祖开国时的精锐,也未必有这等气势吧?” 他们喃喃自语着。 文臣们则沉默着,用着复杂的心情看着眼前的一切。 兴奋中,带着警惕和提防。 兴奋是因为有此强军,大宋可保平安。 警惕和提防,则是因为貌似晚唐五代的强军,在传说中也有着类似的气势。 其徐如林,其疾如风,侵略如火,不动如山。 但问题是,他们打外敌厉害,杀起自己人来同样不手软! 这些人杀到最后,杀得连他们自己都怕了。 作为观礼宾客,青宜结鬼章已经呆滞了。 这等气势的精锐…… 他们的装备又是如此精良…… 一旦他们踏上战场…… 谁人可敌? 青宜结鬼章想了想,他知道的,至少吐蕃人打不过。 哪怕兵力是眼前这支军队的十倍也不行! 除非他们陷入孤立,被包围在一个死地。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用人数优势拖住他们,消耗他们。 让他们筋疲力尽,让他们的士气崩溃。 不然…… 就不要想在正面动摇这样一支精锐! 做不到的,不可能的! 黎钟咽了咽口水,他心中狂喊着:“果然……果然……” “这北朝大兵,这般雄壮……太师败的不冤啊!” 至于义天? 他此刻,已是在不断念着佛号。 他身边的李资义,则瞪大了眼睛。 李资义在战场上,目睹过辽国精锐皮室军的军阵。 当时,他就已经被辽军军阵所震慑。 但,如今,见到这中原官军的气势。 李资义在心中与之对比了一下,他就知道了:“北虏皮室军,远不如矣!” 无论是装备、气势还是其他方面,皮室军都不如他现在所见的这支大军! …… 赵煦看着御龙第一将的军阵,排成一个个队列,伴随着鼓声,向着他次第而来。 这种现代阅兵时,所排的阵列,所走的步子。 是他赐给狄咏的‘阵图’上的主要内容之一。 赵煦在现代,虽没有参加军训——他在醒来的时候,就已是大二啦! 但每年新生入学,室友们总会拉着他一起过去凑热闹,美其名曰:帮助学弟、学妹更快适应校园生活。 所以,现代的军训,他虽没有参与,但知道是怎么回事。 而现代的大学军训,虽远比不上真正的军中训练。 但最起码,通过军训是可以将组织与纪律,灌输进新生们心中的。 而御龙第一将,从去年回京后,就一直在用着赵煦的军训法训练。 简单的说,就是踢正步、练队列、搞内勤。 通过日复一日的不断训练,将他们变成一个整体。 这种办法,虽然未必能提高他们的战斗力。 但,在卖相和气势上,却是超越了这个时代的。 加上御龙第一将的所有兵员,本就是从熙河路回京的禁军。 御龙第一将建军后,又跟着章惇南下,与交趾鏖战了数回。 所以,无论是在精气神,还是战斗意志上,在当代都算是顶尖的。 两两结合,他们走出来的步子,列出来的阵列,自然是杀气腾腾,气势恢弘! 第一个军阵,很快就走到了中军大帐前。 当他们来到赵煦面前时,所有人都刻意放慢了脚步。 然后…… 走在最前面的军官,猛地喊出来:“御龙第一将,第一指挥,恭祝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圣躬万福!”如山呼海啸般的整齐呼喊,立刻如雷霆般炸响。 赵煦在诸将簇拥下,面朝着这些将士,颔首致意。 要不是顾忌着场合,他甚至想回一句:“诸君辛苦了!” 不过,他脸上的笑容与开心,却是怎么都掩盖不住的。 “钱没有白花!”赵煦在心中暗暗点头。 御龙第一将,赵煦可是将之当成了自己的近卫军或者教导队重点建设的。 所以,不仅仅待遇拉满,赏赐不断。 甚至,赵煦还打算在未来,对御龙第一将的将士的直系家属,优先安排工作。 将这支军队上上下下的每一个人都绑上他的战车,成为他这个皇帝的铁杆支持者! 真正的近卫军! 故此,这些士兵除了训练外,赵煦还让狄咏对他们进行扫盲。 当然了,这种扫盲是初级的那种。 就是让他们掌握五十个常用字的读写,此外就是掌握百以内的加减法,同时能做到分清左右和东南西北,并掌握指南针的各种使用之法。 等到将来,他们就是一颗颗种子。 成为他这个皇帝的政策的宣讲员与军事改革的实践者。 并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大宋的军队,走向火器化。
下拉加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