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太皇太后:孽障啊! 与往常一样,赵煦今天一直在福宁殿的东阁中临摹字帖。 这是爱好,也是习惯,已坚持了三辈子,成为了他的日常。 此刻他正在临摹着颜真卿的《奉命帖》。 冯景蹑手蹑脚的来到他面前,低声禀报着:“大家郭舍人乞见……” 赵煦不慌不忙,继续临摹着字帖,只随口问道:“通见司有何事?” “郭舍人言,御史们都到了内东门下……”冯景颤颤巍巍的说道:“说是要扣阙面圣……” “还说若大家不见他们,他们就要在内东门下长跪不起……” 赵煦这才放下笔来,看向冯景,问道:“这是扣阙啊!” 扣阙这种事情,属于越级上告,哪怕在现代,类似的事情,也是非常严肃的政治事件。 自然,赵煦需要做出一副认真严肃的神态来对待。 “郭舍人有说,御史们为何要来扣阙吗?” “奏知大家,郭舍人言……诸御史乞面见大家,面奏驸马都尉不法事……” 赵煦听着,将脸一板,道:“汝且去告知郭舍人,命舍人去晓瑜诸御史……” “就说,朕知道了,请卿等先回去!” 冯景抬起头,看向赵煦。 赵煦摆手道:“还不快去?!” 目送冯景慌慌张张远去的背影,赵煦抿起嘴唇来。 此时此刻,不知为何,赵煦想起了苏轼。 犹记得,上上辈子,大约也是这个时节吧? 弥英阁经筵后,每次轮到苏轼讲经后,他都要单独和赵煦说一会悄悄话。 悄悄话的内容,基本都是历代明君、雄主如何杀大臣的。 大胡子介绍的内容,概括一下,大概可以整理成以下标题——《论如何安全的杀宰相/执政/舅舅/姑父/叔叔/弟弟/哥哥》。 从春秋至唐,一个个案例,鲜活而详实。 而策略,包括但不限于——钓鱼执法、扮猪吃虎、暴起发难、宫廷政变…… 想着这些,赵煦就摇头叹息:“可惜……没有一个适合大宋体制的……” …… 郭忠孝听了冯景的话,犹豫了一下,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面朝福宁殿东閤书房躬身拜道:“臣谨遵德音!” 然后,他就纠结的回到了内东门,看着那些依然伏在内东门下的御史们。 这些戴着獬豸冠的执法官。 郭忠孝清了清嗓子,对他们说道:“诸位明公,天子有德音内降!” 所有人集体匍匐,一动不动,只叩首道:“臣等恭听德音教诲!” “天子德音:朕知道了,请卿等先回去吧!” 所有御史瞬间炸毛! 王觌更是第一时间就反应过来,顿首磕头:“请恕臣不敢奉诏!” 王觌在心中,默念着范仲淹的《灵乌赋》,然后中气十足的再拜道:“请舍人转告陛下……” “自陛下即位以来,任用直臣,开辟言路,天下无不欢欣,四海莫不以国家得贤主而雀跃……” “今臣等伏閤请对……” “陛下若不召见,臣恐天下以为陛下不纳臣下谏言……” “此伤陛下之德,而坏国家之誉也!” “且若如此,从此以后,伏閤请对,遂为绝之!” “若翌日国家复有大事,而陛下却不得进言之臣!” “愿请陛下,听臣等之言,阅臣等章疏!” 说着,王觌就从怀中取出一封写好的奏疏,举在手中。 其他御史,也都从怀中,取出一封奏疏,举在手中。 十几位御史,十几个戴着獬豸冠的执法官们,跪在内东门下,高举手中奏疏。 已经听到风声,闻讯赶来的起居郎黄寔看到这个情景,只觉热血上头。 顾不得其他,就在内东门下,拿着纸笔,快速的记录起来。 和他一样的,还有崇文院中的秘书少监张商英,也拿着笔开始记录。 当然,双方的记录,是稍有偏差的。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方的记载,在文字、用词、叙事方面与事实的偏离程度就越高。 发展到后面,甚至就连参与者的名字与排序,也开始了混乱。 不同版本,不同时代,都各自不同。 只能说,历史就是这样的有趣。 当然,在现在这个时候,无论是黄寔还是张商英,他们的记录方向大体还是相同的。 至少在事情的具体过程和人物上,相差不大。 区别只是措辞和用语的不同。 …… 吕公著静静的听着,派去打探的消息的人汇报来的事情。 在他听完介绍后,他皱起眉头,问着左右:“御史们弹劾驸马,为何都堂不知?” 左右战战兢兢,没有人敢接话。 吕公著也知道,这个答案注定不可能有。 因为天子处,堆积着数以百计的秘密弹章。 这些弹章的内容,没有人知道。 只有在偶尔被‘泄露’出来的时候,朝臣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某某曾经被人弹劾过啊! 见着左右都不说话,吕公著看向在朝的执政们。 “诸公!” “御史因驸马而伏阁扣阙,都堂不可无动于衷!” “还请诸公与某同入宫阙,请对于两宫慈圣与天子吧!” 所有执政,互相看了看,这一刻,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都已经结成了统一战线,纷纷起身拱手:“吾等愿从左辅之议!” 吕公著看着他们,在心中微微点头。 虽然他知道,现在看似团结的都堂宰执队伍,实则只要宫中稍微挑拨一下,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现在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可能背离他们现在的立场! 甚至反过来,成为皇权的走狗。 成为替皇权打压、压制舆论的急先锋。 包括他吕公著,也是一样。 但至少在现在,大家还是士大夫集团的一员,天然是站在在士大夫清流物议一方的。 而且…… 吕公著已闻到了些味道。 虽然这味道闻着好像不太像赵官家的作风。 过去的赵官家们,无论是想要袒护外戚,还是想要惩罚外戚。 都是直来直往,从不会遮遮掩掩。 就像仁庙袒护温成张皇后的外戚,也如先帝袒护慈圣光献家。 演? 不存在的! 死猪不怕开水烫! 摆明了车马,就是要偏袒! 任你台谏、宰执,再怎么劝谏,帝心如一。 譬如仁庙时,因爱幸温成张皇后,爱屋及乌,整个张家鸡犬升天。 一度恨不得将张家看门的下人,都给封一个官! 于是,张氏外戚权倾朝野! 最风光的时候,甚至可以影响宰执的拜授。 坊间传说,文彦博文太师能拜相,就是靠着温成皇后的枕边风。 当时,对于张家的议论,朝野沸沸扬扬。 但,没有人能动摇,张家的滔天权势! 张皇后的伯父张尧佐,更是以外戚出任三司使,拜直龙图阁。 后来更是要拜宣徽南院使! 吓得朝臣们,魂飞魄散,靠着包拯等人的坚持,也靠着张家自己识趣,这才没有成功。 不然…… 这大宋恐怕就可能开外戚拜宰执的先例了! 对比仁庙,再看看当今? 驸马被御史弹劾的事情,今天之前,他们虽有耳闻。 但没有人知道,御史们究竟弹劾了什么? 他们知道的,只有些传说、流言。 所以啊…… 这其中必有内情! …… 庆寿宫内。 太皇太后正在和太妃们闲聊着往事,说着些过去的事情。 正说到兴起的时候,太皇太后身边的大貂铛粱惟简就慌慌张张的来到她面前。 “娘娘……” “嗯?”太皇太后看向他,问道:“什么事情,如此慌张?” 粱惟简看了看诸位太妃。 太妃们当即识趣的起身告罪,退入殿后。 等太妃们的身影,隐没在帷幕后,她们的脚步声消失在回廊中。 粱惟简这才顿首奏道:“娘娘!” “方才御史台的御史们集体到了内东门下扣阙!” “什么?!”太皇太后猛地起身,她立刻问道:“所为何事?” “听说是因驸马都尉张敦礼乱法纪,在外欠人钱款……” 太皇太后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起来。 良久,她闭上眼睛,念了句佛号:“阿弥陀佛!” “孽障啊!” 对她老人家来说,面子重于一切! 当初,就因为司马光让她没有面子,所以她对司马光的态度,瞬间急转直下。 再加上高家命妇,天天入宫,将司马光的行为添油加醋的描述。 不过数日,司马光在她心中的形象,就从‘能臣’、‘贤臣’、‘忠臣’,迅速向着‘顽固’、‘迂腐’方向转变。 等司马光去了陈州,丢了人后,连能臣的标签,也被她迅速剔除。 于是,司马光竟到死都没能拜相! 张敦礼虽是她的女婿。 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平素,为了天家体面,她还能表现一下自身的慈德与宽仁。 但现在,张敦礼被御史们弹劾,以至于到了扣阙请对的地步! 这个女婿在她心中的形象,就迅速跌落谷底! “孽障啊!”太皇太后重复了一遍感叹。 她现在的形象,可是非常光明的。 先帝去世,以太母保佑拥护少主,教导少主读书。 皇帝在她的教育下,茁壮成长,日渐聪俊。 更是纯孝侍奉,早晚请安,雨雪不绝,风雨无阻。 于是,命元老修元祐字典,以歌太母之德,命执政主持元祐水运仪,以广太母之功,更命沈括,献太母车,为天下妇孺立命!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将她的名声,抬到了堪与历代贤后相媲美的地步! 可现在,张敦礼却跑出来坏事了! 让她的形象,有了污点! 这就是往她的忌讳上撞了! 都不需要去问,张敦礼是为什么被弹劾的? 太皇太后只知道——御史们都已经扣阙了! 御史扣阙,就说明问题极大。 不然,为什么他们不为别的事情扣阙,偏偏就为张敦礼扣阙? ()
下拉加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