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鲁迅说得对。 文彦博在冯景的引领下,走入这福宁殿东阁的书房。 一进门,他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油墨味道。 他微微抬头,便看到了一个穿着褚黄色常服的身影,正站在这书房的墙壁前,看着什么东西。 “老臣彦博……”文彦博微微躬身:“恭问陛下圣躬万福!” “太师来了!”赵煦回头,看向文彦博,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招呼着冯景:“冯景,快给太师搬条椅子,再准备些茶水点心,太师难得入宫,朕得好好与太师说说话。” 冯景立刻带着人,将一条椅子搬到文彦博身后,然后小心翼翼的搀扶着他坐下来。 又有女官,奉来煮好的茶汤与做好的点心。 文彦博坐下来后,先是谢恩。 然后,他就看到了,赵煦身前的墙壁上,挂着的一张巨大的图表。 可惜,他年纪大了,眼睛不大好,再不能和当年一样,看清楚墙上的东西。 他也不敢问,只能是努力看向那图表。 图表这东西,如今是汴京城中当官的必备技能。 因为天子都在用,都在看这东西。 你不用,你不看,那就不仅仅跟不上潮流,更是政治不正确——怎么?不想跟天子一条心? 而像文彦博这样的老臣,更是突击学习、补强了相关知识。 所以,他勉强能看到,那图表上写着人名,在人名旁边,则是一组组数字。 赵煦见此,便问道:“太师对朕的这个图标有兴趣?” 文彦博连忙道:“老臣岂敢窥伺?” 赵煦呵呵一笑,解释道:“不瞒太师,此表是朕给御史台的御史以及谏院的言官们做的一个打分表!” “依其上书频率、次数,所言可靠、真实来打分……” “……”文彦博咽了咽口水,连忙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茶汤,借此掩饰自己的惊愕。 虽然说,他不知道,天子打分的标准和评定的标准。 但,仅仅是透露出来的内容,就已经足够惊悚了。 因为,天子金口玉言,说了——这是给御史台御史和谏院的言官们的打分表。 依其上书频率、次数,以及上书内容、质量打分。 听着是很合理对吧? 但作为一个老官僚,文彦博可太清楚,类似的东西,发展到最后会变成什么? 一定会演变成一个靠堆数量来博出位的制度! 道理是简单的。 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没办法,更没有那个耐心,将所有弹章都看一遍。 这个时候,聪明的御史言官,想出位的话,只要拼数量就够了。 毕竟勤勉王事,总不会有错的! 赵煦看出了文彦博的担心,他微微一笑,来到文彦博面前三步左右的地方。 冯景立刻搬来一条特别给他打制的,符合他身高的椅子。 赵煦坐下来,与文彦博面对面的坐着。 自古以来,君臣就是这样谈话的。 在宋以前,哪怕在朝堂上,宰相、大将,也是可以坐着和皇帝老子对话。 他看着文彦博脸上的老人斑和那双依旧充满着精明的眼睛。 文彦博当即受宠若惊的低下头去。 “太师是不是在担心,御史言官们会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朕这里博出位?”赵煦问道。 文彦博拱手:“圣明无过陛下!” 文彦博和包拯是好友,而在文彦博的记忆中,即使是包拯在世的时候,也会千方百计的利用制度里的漏洞,给自己创造机会。 所以,在官场上,利用制度本身的漏洞给自己牟利是人性! 无分贤愚、贵贱、正邪。 “这是朕故意的!”赵煦微笑着回答。 “太师以为,当有一人,长时间的不断上各种言之无物的奏疏后,朕还会看他的奏疏吗?” 所以,这是钓鱼执法! 文彦博几乎是下意识的就在心中冒出了这个念头。 这很赵官家! 因为历代赵官家,总是在想方设法的,测试他的臣子,并PUA他们,将他们规训成皇权的形状。 虽然很多人都曾试图抗争。 比如说,当年的范文正公。 然而,自庆历新政后,范文正公再也没有回到过朝堂,再也没有进入两府! 这个事实,让很多人瞬间清醒。 想进两府,想秉国政,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必须跪着! 不想跪,想站着进两府? 没门! 至少,在一个成熟的赵官家面前是没有这个可能的。 所以,这就是王安石二次罢相后,只能隐居江宁的缘故。 他竟想站着辅政?甚至以师臣自居! 元祐以来,倒是出现了不少站着进两府的例子。 甚至有了廷推,推选执政的制度。 这让中外士大夫欢喜鼓舞,都认为是好时代来了,大家要过好日子了。 但如今看来…… 随着少主年岁渐长,那独属于赵官家们的特点,也开始觉醒了。 文彦博只能道:“圣明无过陛下……只是这样一来,难免错失大臣。” 赵煦点头:“所以,朕也没有强求御史言官们每一本札子,都必须言之有物啊!” “三本言事札子,起码得有一本,让朕看得下去,提得起兴趣吧?” “陛下……”文彦博犹豫了一会后,还是选择了开口问道:“您春秋正少,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老臣冒死进言……” “陛下若每本奏疏都看……恐怕有伤圣体!” 赵煦点头,道:“多谢太师关心。” “不过,太师恐怕不知,朕其实很少看具体的弹章。” “只有那些被挑选过、言之有物的札子,才会送到朕这里来……” 文彦博忍不住又喝了一口茶汤。 他听出来了,在这皇城之中,存在着一个专门给天子阅读御史台弹章的机构。 只是…… 文彦博忍不住皱眉,心道:“老夫怎没听过风声?” “难道是内臣?”他的眼睛,在赵煦身边的冯景身上扫了扫。 旋即他就否了这个可能性。 内臣,在大宋的体制内,根本不可能也不敢做这个事情。 一旦被发现,必是朝野群起而攻之。 而且,以当今天子的城府和性子,也不可能让内臣沾染这个权柄——谁不知道,当今天子好史? 每次集英殿经筵,都会和经筵官讨论史书故事。 而史书上,白纸黑字,可是将汉唐宦官们,是怎么窃弄权柄,又是如何凭侍威灵,乃至于以奴欺主,写的明明白白。 等等…… 集英殿! 文彦博猛然惊醒! 是啊…… 集英殿的经筵,有多久没有传出过消息了? 特别是今年正月过后,就取消了宰执元老,每月初一十五赴集英殿经筵的制度。 这是天子已经可以独立听政的先声。 而从那以后,集英殿上的事情,就再没有外泄过。 没有人知道,在那经筵上究竟发生了何事? 外界只能通过起居郎的记载,窥知一二。 而起居郎,只会记录经筵本身的内容。 无非是今天经筵官是谁?讲了什么? 而从当今天子赴经筵以来,经筵后都会有一个时辰甚至更久的讨论时间。 这种讨论,从最开始的针对经义,慢慢发展到国事、政事。 这也正是朝野上下,都开始拥戴天子亲政的源头——一个屡屡在经筵上,对国事、政务发表自己意见,还言之有物,甚至屡屡发出‘仁圣之言’的天子。 当然,必须拥戴了。 去年,天子和经筵官、伴读,以及宰执、元老在经筵上坐而论道。 今年,会不会直接拿着相关札子讨论? 甚至,让经筵官们,直接协助天子,审阅相关札子呢? 很有可能! 汉之尚书台,最初不就是一个在内廷,给汉家天子们处理相关文书、琐事的机构吗? 然后呢? 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就变成了实际上的宰相! 而文彦博身上兼着侍读的头衔,也是经筵官的一员。 只是他很少去经筵,今年更是一次都没有去过。 不止是他,其他有着侍读、侍讲头衔的宰执元老,在今年经筵重开后,也都默契的选择了不赴经筵。 所以……要不要找机会,去参加一次集英殿经筵? 文彦博几乎是立刻就否定了这个想法。 数十年的仕宦生涯,让他知道,好奇是从政的最大敌人! 于是,文彦博不再纠缠这个问题,只道:“若是这样,老臣就安心了。” 赵煦陪笑一声,便问道:“太师今日入宫,可是有什么事情要与朕说?” 文彦博想了想,就巍巍颤颤的起身,拄着几杖,对赵煦拜道:“陛下,老臣听说,陛下已下诏敕,欲拜知黄州臣汲为都水监,知颍州臣台符为刑部侍郎兼大理寺卿?” “有这个事情!”赵煦微笑着:“太师对此有疑议?” 他现在很好奇。 等蒲宗孟回京后,这朝野内外,会有怎样的反应? 反正,赵煦在这个事情里,已经美美的隐身——发出召蒲宗孟回京述职的旨意的人是两宫。 而且,根本没有通过三省,而是直接走的内降。 所以,只要不出意外,朝臣知晓这个事情的时候,恐怕蒲宗孟人都已经到了汴京。 生米煮成熟饭,只能无能狂怒。 文彦博躬身再拜:“老臣岂敢!” “只是有几句话,想面奏陛下,请陛下留心思量。” “嗯!”赵煦起身,扶着文彦博,让他重新坐下来,道:“太师请说,朕洗耳恭听!” 他和文彦博、张方平,经过这两年多的磨合,早已经形成默契了。 文彦博被赵煦扶着坐下来后,先是谢恩,然后才道:“陛下……” “知黄州臣汲,臣并未接触过,也不太了解,不好评价……” “但知颍州臣台符,却是老臣旧年的门下故吏!” “不瞒陛下,这位大臣的能力,老臣至今都是认可的!” “但以刑统而论,当代能出其右者,不过五指之数!” 作为熙宁、元丰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 崔台符的业务水平,自然毋庸置疑! 但也正是因此,他才会被人忌惮。 因为此人,其实既不是新党,也不是旧党,而是纯粹的帝党。 且是最没有底线,一切唯皇命是从的帝党! 所以,这几天来,宰执大臣们私底下议论,大家都觉得,现在天子召回杨汲、崔台符两人。 若是全部驳回,恐怕天子没有台阶下。 很容易造成不好的影响,也容易让小人有可趁之机——这里的小人,指的是他们队伍里的其他人。 因为,大家都怀疑,若到时候天子决意强行任命,甚至迁怒于群臣。 那么板子打下来前,就会有人当逃兵,跑到帝党阵营背刺大家伙! 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 国朝一直如此! 典型的就是当年的濮议——明明说好了,大家一起反对。 结果,到了朝堂上,韩琦、欧阳修,直接跳反了! 什么皇伯? 分明是皇考! 尔等乱臣贼子,还想胁迫君上? 我等忠良,将誓死捍卫君道! 与尔等决战到底! 在这种黑暗森林的法则下,没有人敢保证,对方不会背刺自己。 他们甚至都不敢保证自己,到时候不会忽然倒戈,为了天子冲锋陷阵,以换取自身禄位和富贵。 没办法! 皇帝能给的,实在太多了。 便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反正杨汲担任的是都水监。 正好,他本人治水打灰都很厉害。 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但崔台符担任刑部侍郎、大理寺卿,就必须想办法劝说天子,收回成命了。 其实,哪怕在这个事情上,好多人也是立场不稳,随时做好了见势不妙就跳船的准备。 文彦博尤其如此。 因为,他必须防着张方平那个老匹夫。 他是真的担心,万一他入宫后恼了天子,张方平这老匹夫,抓住机会,立刻表态支持。 那他就白白的给了张方平机会! 这对文彦博而言,是万万不可接受的——张方平,只是韩琦的小弟。 韩琦活着的时候,压他一头也就算了。 韩琦死了,还被他小弟压一头? 那他文彦博这几十年,不是白混了? 带着这样的心态,文彦博小心翼翼的选择着用词,也观察着赵煦神色:“只是……陛下有所不知的是……” “这位大臣,在士林之中,树敌无数……” “不知多少人,对其有着怨恨……” 在仔细研究了吕公著当日入宫劝说的经过后,文彦博就已经知道,靠在御前攻击崔台符的人品、道德是没有用的。 甚至,只会适得其反! 因为,文彦博这两年一直在观察赵煦的用人。 他很容易就发现了,这位少主用人,颇有魏武遗风。 只用做事的,而从不计较其人品、私德。 你像沈括、蔡京、贾种民…… 哪个不是在士林声名狼藉的? 但,少主依然信任并重用之! 特别是蔡京,其担任权知开封府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历代权知开封府! 虽然,这有如今实际视政开封的就是少主的缘故在里面。 但,没有足够的信任和在御前充足的圣眷,蔡京怎么可能一直在开封府任职? 所以,文彦博索性就不说崔台符的人品、道德了。 而是另辟蹊跷,从人性出发。 他看着赵煦,沉声道:“陛下幸爱崔颍州,欲重用之!” “但老臣却担心,陛下的爱,恐怕会害了崔颍州!” “而崔颍州又是老臣门下故吏,故此,老臣不得不斗胆进言,乞陛下收回成命!” 赵煦听着,沉吟起来,良久之后道:“太师言之有理!” “却是朕思虑不周!” 赵煦本来就没打算真的除授崔台符为大理寺卿、刑部侍郎。 因为,他知道这个事情的阻力。 所以也就没必要,为了崔台符而将朝野政局搞坏。 在一开始,他就是用崔台符来恫吓朝臣的。 如今来看,鲁迅说的果然很对。 你看,现在大家就都同意赵煦开窗了。 ()
下拉加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