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和尚也得讲政治 元祐元年八月已丑(初四),开宝寺,铁塔之上。 笃笃笃…… 一阵敲门声,将金总持从手中的经文世界唤醒。 “主持……”门外传来一个僧人的声音。 金总持只好放下手中的梵文经书,说道:“惠印吗?进来说话吧。” 一个白白胖胖的和尚,推开了门,走了进来,到金总持面前,双手合十一拜:“主持,方才开封府僧录司送来了牒告。” 金总持眯起眼睛。 “愿成大师,为开封府司录参军杨文元,以‘聚众宣淫,伤风败俗’、‘传习邪法’、‘妄议朝政’等罪名,褫夺御赐紫衣袈裟,刺配雷州……” 金总持听着,忍不住合十叹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惠印僧却是很不服气:“国朝以来,还未有御赐紫衣的高僧,获罪定刑!” “若开封府得逞,从此天下僧人祸事矣!” “主持既为先帝拜为‘西天三藏法师’,为天下僧人之首,不可坐视不理,还请主持为愿成大师主持公道!” 御赐紫衣,一直以来,就是僧人的最高荣耀和身份象征。 一般来说,获赐紫衣的僧人,哪怕有罪,也是内部解决。 令其闭关思过,或者罚其不许出寺门。 了不起,命其圆寂而已。 还从未有紫衣高僧,被官府定罪、获刑。 更不要说,褫夺紫衣,刺配雷州了。 这哪里是在罚愿成? 这分明是在打天下僧人的脸! 金总持看着自己面前的僧人,叹了口气,问道:“贫僧如何给愿成主持公道?” “上诉!”惠印僧抬起头,恶狠狠的说道:“还请主持,代愿成大师上诉至祠部、大理寺!” 金总持叹了口气,用一种怜悯的眼神看向惠印。 祠部,隶属礼部,掌全国祀典、道释、祠庙、医药之政令,兼领医官磨勘、医生试补等事。 大理寺则是掌天下刑罚复核的部门。 上诉到祠部和大理寺,就意味着这官司要打到御前。 但问题是…… 现在开封府是谁在亲领? 当朝天子啊! 你还上诉? 不怕激怒天子,再掀起一次法难? 但,这个事情,是绝不能捅破的。 金总持只好说道:“明日,官家循例亲幸开封府,届时,贫僧前往拜谒,若能有幸拜见天颜,或许能在御前,为愿成伸冤!” 愿成僧是被冤枉的吗? 是,也不是! 官字两张嘴,揉圆搓扁,人家都有理。 金总持心中明白,愿成僧这是撞在了刀口上。 官府就是要拿着他来祭旗,立威。 就是,不大清楚,到底是宫里面的意思,还是朝中贵人的意思。 但,无论是那个原因,直接上诉到祠部和大理寺,肯定不行。 在大宋,哪怕是念经,也得讲政治! 不讲政治的结果是什么? 元丰改制,直接罢去了传统的首相兼任译经润文使的差遣! 译经院和传法院,从直接向首相汇报,变成了现在对礼部、秘书省汇报。 自那以后,金总持就顿悟了。 在大宋,想要做好弘法、传法的事业。 就必须讲政治! 所以,他一直在积极建立自己的人脉,和宰执、待制大臣们,保持密切往来。 惠印听着,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最后还是垂下头去:“有劳主持了。” 惠印正要拜辞,门外的楼梯,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一个和惠印年纪差不多大的僧人,慌慌张张的跑上来。 “大事不好了!主持!” 这僧人一路来到金总持面前,看了一眼惠印,就说道:“刚刚开封府查封了觉照寺!” 这下子,金总持再也坐不住了,立刻就站起身来,问道:“为何?” “听说是有人状告觉照寺,未能按照约定,妥善照顾其祖坟,致使其祖坟被盗……开封府于是下了命令,以‘保明行止’的条贯,查封寺产,收押僧人。” 金总持听得头皮发麻,连忙道:“快为我准备马匹。” “我要亲自去开封府,面见府尊。” 查封寺产、收押僧人? 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若放任不管,不加以阻止,新的法难就在眼前! …… 觉照寺。 在汴京新城之外的东水门。 东水门,是汴京城最重要,也最繁荣的城门之一。 这是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道城门,同时还是汴河入京的水门,更是一个要塞。 其由水门以及两个供行人、车马出入的门洞组成。 水门上由所谓的‘干戈板’组成,这一种用铁叶片钉裹木板而成的机械装置。 由城墙上的轱辘车,作为牵引动力。 平时,升起干戈板,放行入京船只。 遇到险情、冲突或者其他情况,则放下干戈板,截断漕船入城的通路。 过去,这里是汴京城最重要的税卡。 每天在这里排队入城的漕船,最多可以达到百余艘,延绵汴河十余里。 但现在,随着汴京城取消入城税。 漕船、商船入京,不再需要在水门被官吏盘查、勒索、敲诈。 它们只要入城后,在堆垛场交一次住税就可以了。 这极大的了便利了汴京的商业发展,使得城中城外的商品交易,越发繁荣。 而在水门之外的汴河南岸,高高的堤坝下,大宋在这里建设着两个依靠着城墙,延伸而出的拐子城。 每个拐子城都与城墙相通。 其中驻守着两个指挥的禁军,作为守卫东水门的力量。 觉照寺就在左拐子城附近的汴河南岸。 当金总持火急火燎的,带着几个僧人,赶到觉照寺的时候。 他就发现这里,已经挤满了围观的路人。 无数人都在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而在觉照寺的寺门,开封府的军士,正在驱赶着一群僧人,哭哭啼啼的从里面走出来。 几个披麻戴孝的男男女女,则捧着香,跪在觉照寺的大门前,哭天抢地。 为首的一个老人,更是高高举着一块神主牌,在那里一边掉眼泪,一边哭喊着:“曾祖老大人啊,子孙不肖啊!” “我们该死啊!” 金总持一看,脸色立刻耷了下来。 他虽然是从中天竺那边来的僧人,但从元丰元年入宋之后,一直在积极学习、融入大宋的社会。 所以他很清楚大宋最讲孝道。 就连皇家,也以敬天法祖为号。 现在,别人家的祖坟,被人盗了。 所以,其子孙来追责、喊冤、告状合情合理。 更麻烦的是——被盗的人,地位很高! 金总持在来的路上,就已经知道了——大宋开国时的翰林学士,给太祖皇帝写过受禅禅文的士大夫! 这就是捅马蜂窝了。 金总持来不及多想,赶紧下了马,在其他僧人簇拥下,举起先帝御赐给他的禅杖,宣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 围观的路人一看他身上穿着紫袍,手里拿着鎏金的禅杖,以及他那明显不是中原样貌的脸,就自动自觉的给他让开了一条道路。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在大宋亦然。 尤其是有着明显番僧模样的僧人,无论到哪里都会受礼遇。 金总持对着给他让开道路的路人,合十稽首,然后拿着禅杖,走上前去,几个官吏迎上前来,呵斥道:“什么人?” “阿弥陀佛!”金总持合十一礼:“贫僧,西天三藏法师御赐紫衣僧金总持,求见府尊。” 他已经知道,亲自带人查封觉照寺的人,就是蔡京。 那几个官吏对视一眼,然后看向金总持,语气开始缓和下来,合十一拜,道:“大师请在此稍后,吾等着就去通传。” 这面子不是给金总持的。 金总持主持译经不过十年。 而且,他接任的时候,已是元丰改制之时,首相不再兼任译经润文使。 故而,他在汴京的影响不算大。 然而,他的前任,和他同样来自天竺的高僧日称,却从庆历一直到熙宁九年,长期主持传法院和译经院,翻译佛经数百部,主持水陆法会百余次,为信众布道不可计数。 所以,汴京上下,都会对带着‘西天三藏法师’衔的僧人,给与尊重。 信佛者,更是将之视作诸佛菩萨在人间的化身,极为礼敬。 金总持也知道,所以他很礼貌的稽首:“有劳诸位居士。” 很快的,金总持来的消息,就被报到了正在觉照寺内核查的蔡京面前。 “西天三藏法师?” “金总持?!”蔡京皱起眉头来。 他本是不想见的。 但是吧,不见好像也不妥当,传出去恐怕会被人认为,是他心虚了。 于是吩咐道:“去请法师入内相见。” 金总持于是就被请到了蔡京面前。 “阿弥陀佛!”金总持见了蔡京,就稽首而拜:“贫僧见过府尊。” “法师是为觉照寺一案而来?”蔡京问道。 金总持点头,稽首再拜:“案情贫僧已然知晓。” “觉照寺僧人固有错,但罪不至此。” “只是看顾不力,无心之失!” “还请府尊看在佛祖、菩萨颜面上,予觉照寺些许体面。” 金总持和大宋权贵们,打了十年交道,知道这些大人物是喜欢讲体面的。 “看顾不力?无心之失?”蔡京笑了心道:“还体面?!” 是谁先不给谁体面的啊? 堂堂国朝翰林学士的坟茔,就在这寺中僧人眼皮子底下被人盗了。 盗了就盗了吧。 觉照寺僧人还到处宣扬,拿着陶毂生前曾笃定自己能戴貂蝉冠,结果死后连骨头都没了的事情,当成寓言、故事,引流炒作,宣扬因果报应。 这是骑在士大夫们头上来了。 倒反天罡了属于是! 更不要说,他们直接撞在了官家手中。 现在好了,官家一纸命令,把苦主找出来,又一道旨意送到他手里,让他‘秉公执法’。 蔡京看着金总持,摇头道:“国法岂容徇私?” “法师不必多言,本府接受了陶氏的诉状,就定然清查到底!” “看看,究竟是这觉照寺僧人看顾不力,无心之失,还是其内外勾结,沆瀣一气,盗他人祖坟,毁士人尸骨!” 金总持听得瑟瑟发抖,却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求情:“府尊明鉴,觉照寺僧人,皆是良善守法恪守戒律之僧,定不会做出那等作奸犯科,有悖佛门教训,有辱沙门清静的腌臜事!” 蔡京的攻击太要命了! 因为当代寺庙的业务,除了正常的烧香、祈福、祷告等传统业务外。 支柱产业就是看顾他人先人坟茔,为之祈福、念经。 每一个被葬入寺庙的先人,都意味着一笔稳定可靠的香火收入。 其子子孙孙,每年祭祖、洒扫、上香,都会稳定给寺庙捐献一笔钱。 这些钱是很多寺庙赖以为生的资金。 尤其是中小寺庙,几乎就是靠着业务才能维系。 现在,若觉照寺被查出来,是僧人监守自盗或者与盗墓贼合谋盗墓。 一旦坐实,对寺庙的声誉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甚至可能会影响皇室对僧人的看法。 蔡京听着,呵呵的笑了笑:“但愿吧!” “但本府会查清楚的!” “绝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但也不会放过一个罪人!” “阿弥陀佛……”金总持只能稽首,继续请求着:“只是,诸寺皆是苦修之人,其中或有老迈多病者。” “若监押于府衙,贫僧恐其不幸……” 开封府的大牢,那可是出了名的容易‘瘐死’的地方。 “愿府尊开恩,将诸僧羁押至开宝寺或者太平兴国寺……” “贫僧愿担保,绝不会有人……” 蔡京摇摇头,道:“法师不必再说了。” “本府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会将所有僧人,羁押至奉先寺,请祠部与僧录司遣人看押。” 奉先寺,是太祖、太宗生母杜太后所葬之地。 同时也是皇城大内的宫女、小黄门们唯一指点祭祀、祈福之所。 更是大部分内臣、女官(假若没有养子后代的话)的养老以及归葬之地。 故而,这个寺庙里修行的僧人,皆年迈无子的出家内臣、女官。 金总持听到这里,就明白他已经无法说服蔡京了。 只好稽首道:“阿弥陀佛,府尊思量周全。” “贫僧明日将来开封府,乞谒官家。”他半是威胁,半是提醒的说道。 蔡京笑起来,没有接他的话,只是对左右道:“送客!” 金总持再拜稽首,正要离去,就听着蔡京的声音,悠悠的道:“法师与其为此转辗反侧,不如去宣德门下,看一看都堂前日张贴的诏书布告。” 金总持一楞,都堂?诏书布告? 什么意思? 但他知道,这是仙人指路。 对方在给他点名方向,也是在隐晦提醒他症结所在。 于是谢道:“多谢府尊提点。” 蔡京看着金总持的背影,嘴角轻笑一声:“这番僧,也不知识趣与否!” 在他旁边,杨文元轻笑着:“这番僧不识趣,也该识趣的!” 说着,杨文元就小心翼翼的请示:“明府,这觉照寺一案,若最后查明,确是僧人无心之失,该如何判决?” 蔡京看了他一眼,眼神就像看傻子一样。 杨文元却拱手道:“请明府提点。” 蔡京一听就笑了起来,知道这个家伙在跟他装糊涂呢。 于是道:“汝的圣贤书怎么读的?”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 杨文元低头:“此典守者之责也。” 蔡京颔首,道:“善!” “此春秋决狱!” 陶毂的墓在觉照寺中,下葬时已经给过一笔不菲的捐献了。 此后,陶氏年年祭祀,香火不断。 直到十多年前,陶家家道中落,从年年祭祀、上香变成了三年、五年来祭祀、上香一次,捐献的香油钱也越来越少。 但这不是觉照寺不用心的理由! 所以,哪怕查明觉照寺是无心之失,看顾不力。 但,其责任还是跑不掉。 不赔陶家一大笔钱,休想过关! 若是查出,是监守自盗…… 那就是盗墓者死,而主持、首座,依照保明行止连坐。 其他僧人分担剩余责任,寺产没收,御赐匾额回收。 当然了,不到最后,不会做出这样的判决的。 (本章完)
下拉加载下一章...